朱松纯教授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学者配资门户服务网站,其新作不仅在技术层面提供了深刻的见解,更融入了深刻的人文和哲学思考,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智能的本质。《为机器立心》提出了通用人工智能的中国路线,强调“理”与“心”的结合,以及价值驱动的重要性;《为人文赋理》则从数理科学的角度,对中国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建模分析。
这两本书不仅是技术著作,更是充满人文和哲学思考的作品。作者从文理融合、跨学科交叉的视角出发,以技术为度量之尺,以哲学思想为探索之域,与读者共同开启探索之旅。
内容简介:
知名人工智能专家,斯隆奖、马尔奖、赫尔姆霍兹奖得主,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,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朱松纯的两本新作《为机器立心》《为人文赋理》,将研究视野深入人工智能内驱的价值体系,思考中国思想数理体系的构建。这两本书以文理交融的视角,探讨了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方向,以及与人类社会的深刻联系。
价值驱动的人工智能
在《为机器立心》一书中,作者从数据驱动的角度探本溯源,分析了其局限性,提出了未来出路,即价值驱动。他提出通用人工智能的研究之道——“不是鹦鹉,而是乌鸦”。对于鹦鹉来说,只是学人学得很像,“鹦鹉范式”的人工智能只能处理人类事先设定的特定任务,如人脸识别、语音识别等;乌鸦很聪明,拥有自主智能,“乌鸦范式”的人工智能强调自主感知、认知、推理和学习,能够处理复杂的、没有事先设定的任务。
在本书中,作者提出了通用人工智能的理(U系统)与心(V系统),U空间是智能体掌握的知识与技能,V空间是人类具备先天的价值判断。这种价值驱动的智能,不仅是对技术的提升,更是对人类伦理的深刻思考。这种从“理”向“心”过渡的思考方式,让我深感震撼。
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,UV双系统模型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框架。在教学中,教师不能只局限于学科内容,而要站在更高的层次,引导学生深入、辩证地学习和思考。我尝试将这些理念融入课程设计,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,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,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。
中国思想的数理建模
在《为人文赋理》一书中,作者从通用人工智能视角看中国思想,回溯亿年历程、千年根脉、百年变局,为中国思想构建数理体系。他为中国思想建立五彩线模型,提出“和而不同、多元一体”的历史根源,从数理角度看是信息偏差与描述式建模。
作者还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出发,用中国的先进哲学与文化思想去指导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。书中提出,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的提升,更需要科学家具备极高的哲学责任和使命感。他通过东西方文明的对比,鼓励我们深思“心”如何在智能体中生发。这种发自本心的驱动力,将是未来智能体超越任务执行、迈向自主创造的关键。
作者的家国情怀也深深打动了我。朱松纯出生于湖北鄂州的一个小镇,自幼家境贫寒,却始终怀揣着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国家的责任感。他在海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,却始终心系祖国,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,回国建立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,为国家培养通用人工智能顶尖人才。“三十功名逐一统,八万里路怀家国”是他的真实写照,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,也说明了中国思想的强大力量。
AI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
在人工智能新时代的浪潮中,教师的角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变。面对这一变革,我们不仅要适应新技术的融入,更要深刻理解其背后的哲学和人文价值。《为机器立心》《为人文赋理》为我们提供了独特视角,帮助我们在技术与人文之间找到平衡。
首先,持续学习是不可或缺的。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,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,教师必须保持学习的热情,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和改进教学方法。
其次,探索新知是推动教育创新的动力。人工智能不仅是一种工具,更是一种思维方式。我们要始终保持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,将新的理念和方法融入教学实践中,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。
最后,独立思考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基石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教师需要具备独立判断和思考的能力,不盲从权威,不随波逐流。本书告诉我们,不仅要掌握技术,更要理解其背后的人文意义,这正是独立思考的体现。
转载请注明来源“现代教育报(ID: modedunews)”
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,请发邮件至xdjyb18@126.com,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。
文:武迪(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)
编辑:韩冲
校对:姜思瑶
审核:张秋颖
终审:冉阳 郝彬
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
富灯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